分类:殡葬常识 发布时间:2022-03-03 09:44
吃豆腐饭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民间丧葬习俗。当地人在葬礼结束后,丧主要举办酒席(雅称“豆宴”),以酬谢前来参加葬礼的亲朋和帮忙的友邻。被请的人一般不会拒绝,否则就会被认为“失礼”。
在过去,白事上的酒席多为素席,食物以豆制品为主。美味佳肴的丰盛程度几乎可以和喜宴相媲美,唯有一碗豆腐羹是必不可少的,所以当地人仍习惯上称之为“豆腐羹饭”。那么人死后为什么要吃豆腐饭?又有哪些深意呢?接下来随小编一起探个究竟。
据传,战国有个叫乐毅的孝子,待父母极为孝顺。父母年纪大了,喜欢吃软食,乐毅就用黄豆做成豆腐供父母食用。父母每天吃这类软食,活到了高寿的年纪。父母去世后,乐毅请参加送葬的邻居吃豆腐宴,祝愿大家健康长寿,由此便形成了葬礼上吃豆腐饭的习俗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,西汉淮南王刘安崇尚神仙之术,天天服豆,希望可以长生。期间还发明了制作豆腐的方法。后其父病逝,按照当时礼仪,三日内要停厨熄火,所以刘安连吃了三天冷豆腐。
旁人见其把一团团雪白的东西往嘴里塞,以为他吃的是什么凤髓羊酪,就说他不守礼节。刘安就在三日小殓后举办素席,席间特备一道冷豆腐,说破真情。从此孝子居丧多以豆腐为冷食,成殓后以豆腐宴答谢宾客的习俗因此而成。
流传于江淮地区的传说是这样的,从前有一位阿公,给三个媳妇每人一升黄豆。大媳妇、二媳妇取回就把黄豆吃了,三媳妇把黄豆种在田里,把结的新豆收下来,如此三年过去,积攒了许多黄豆。阿公称赞三媳妇能干,就让她主持家务。
三媳妇用黄豆磨成豆腐,做成许多可口的饭菜孝敬公婆。阿公高兴地说“我百年之后,你们用豆腐供我”。阿公去世后,三个儿媳便用豆腐做菜供奉,此事传开后,便逐渐形成了丧事吃豆腐饭的习俗。
《荆楚岁时记》载冬至日“作赤豆粥以禳疫”的习俗,可见南方地区自古有服豆或豆羹以禳灾疫祓除不祥的习俗。古人以为死者亡故的原因或以疾病、或以凶殃,不免有疠疫之气缠绕尸身,故请送葬者食用豆制食品,可除去疫气或不祥。
有人推测吃豆腐羹饭习俗是一种驱散“阴气”的方法。豆腐以圆且硬的黄豆为原料,制成后呈雪白之色,是金气的象征,这与旧时道家对豆腐性质的解释相通,如所谓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言:"淮南王(刘安)得飞腾变化之道,炼五金成宝,化八石为水,得草木制化之理,乃作豆腐"云云,可见豆腐有克杀阴气的奇效,适合送葬者食用。
还有人推测吃豆腐羹饭习俗的形成,可能与本土佛教信仰中以黄豆为"舍缘豆"的习俗有关,含有祝祷逝者结缘佛法以度来生的理念,同时又增进了丧家与送葬赙奠者之间的情谊。
以上各种说法都是以间接资料或推测作为依据的,所以吃豆腐羹饭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,至今仍是个谜。但其中尽显孝道与养生意识,如今的部分地区已演变成吃大锅菜的习俗,大锅菜里自然少不了豆腐。(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